關於原住民---排灣族

 

                                                                                                                                                                                                          [回原住民專題首頁↑]

  台灣原住民
  image 泰雅族
  image 賽夏族
  image 布農族
  image 邵族
  image 鄒族
  image 排灣族
  image 魯凱族
  image 卑南族
  image 阿美族
  image 達悟族(雅美族)
image
噶瑪蘭族
 
image
太魯閣族
 
image
撒奇萊雅族
image 賽德克族
                               
  image

   

地理分布
排彎族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
分為Raval亞族和vutsul亞族;vutsul群又分為paumaumaq群(北排彎族)、chaoboobol群和parilario群(南排彎族)、paqaroqaro群(東部排彎)。
排彎族人口集中屏東縣,以來義鄉人口最多。瑪家鄉、三地門鄉、泰武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及台東縣等行政區也都是排彎族分佈地。
總人口數近七萬多人(民國九十二年資料)。

族群介紹

女子半年的心血與時光,除了服飾之外,就屬雕刻最為世人稱道。有貴族才能擁有家屋的雕刻品,如門楣、立柆。連日常生活使用的連杯、湯匙、梳子及男人的裝飾禮刀刀柄都受此限制。雕刻的題材以神話傳說、狩獵生活、祖靈像為主。
排彎族有嚴格的階級制度,大致上分為頭目(mamazangilan)、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其中貴族又因與頭目的關係親疏分為二∼三個等級。階級觀念不僅表現在財產與婚姻,連姓名的取用都依階級的不同而有一定的範圍。
頭目與貴族也享有裝飾上的特權,例如酷似百步蛇紋的雄鷹羽毛、高貴的琉璃珠、特殊的圖案(人頭紋、百步蛇紋)。
屬於北排彎的拉瓦爾群是排灣族當中唯一不舉行五年祭的社群,由於毗鄰霧台鄉的魯凱族,加上通婚頻繁,文化上深受魯凱族的影響,例如百合花的佩戴、長嗣的繼承。北排灣的排彎文化在新生代的提倡下富有活力與創造力。如陶壺的製作,琉璃珠的製作都在北排彎人的努力下復活。
南排彎的牡丹鄉在歷史上赫赫有名,清同治年間,日人侵臺引發牡丹社事件,擴大為國際事件,是原住民抗日的英勇事蹟。至於滿州鄉的排彎人由於鄰近漢族與阿美族,受到二種外來文化的影響甚深。

物質與生活
排彎族在物質文化方面與魯凱族相似,住石板為屋頂石板鋪地的石板屋。並以陶壺、料珠、雕刻、紋身、青銅刀柄, 以及焙芋等為文化特質。
重視家名,家族成員可能有幾個世代,但每代只允許一對配偶在家,所以是主幹家庭,並以長嗣承家,但長嗣不分男女,所以是一個「雙系社會」,男女並重。昔日排彎族具有社會階級,上層為貴族,下層為平民,貴族是地主,平民是貴族的佃戶。
排彎族的衣飾受其社會階層的影響,因此,貴族在服裝的色澤上,刺繡上來表示其地位。

社會與文化
(一) 世襲的階級制度: 排彎族人一出生就確定了他的階級,但他們可以藉由個人的努力,在爭戰、狩獵、雕刻等表現上提昇自己的地位,或藉著婚姻提昇子女的位階。
(二) 長嗣繼承家產、兩性平權的社會 :家中的老大是一切財產的繼承者、其他的兄弟姊妹能分得的家產很少,老大擁有分配權。
(三) 祖靈崇拜:通常,家裡中柱的雕像是最神聖的地方,放置了許多貴重的物品如陶壺。也掛著刀、獸骨是英勇事蹟炫耀的表徵。
(四) 華麗的裝飾藝術:爭奇鬥妍、百花齊放是目前排彎族服飾的最佳寫照,每一位婦女在衣飾上凸顯自我的藝術表現與差異性。不屑於跟別人一樣的紋飾是他們對自我族群的驕傲與自信。
(五) 祖先起源傳說的特別強調:目的是在彰顯家族或個人的地位,如大陽之子、陶壺的後代、百步蛇的後代等等的傳說。貴族與平民的起源來自不同的神話傳說,更確定了階級的世襲性。
(六) 具藝術創作活力的族群:排彎族人的生活週遭處處展現了他們的美感經驗與藝術潛力。如從事雕刻的族人很多,來義鄉古樓村甚至有十幾位雕刻師,但只有一位是專業雕刻師。
(七) 融合並吸收其他文化的特質:排彎文化在不同的時期吸收了許多外來的文化,經過涵化、融合變成自己的文化特質是排灣人歷久不衰的原因。早期,吸收了漢人服飾上排扣的形式加以改良,並使用族群特有的配色方式與造型,成為排彎文化的特色之一。

傳說與祭典
(一) 收穫祭(Masarut):排彎語的意思是「過一個年」。目前大部份改為康樂性的活動如歌謠比賽、負重比賽、射箭比賽…等表演性的節目。舉行時間在每年七∼十一月之間,各村自行決定。或由鄉公所統一辦理。
(二) 人神盟約祭(Maleveq):是排彎族最盛大的祭典,後來因故改為五年舉行一次,因此又稱為「五年祭」。傳說排灣族的先祖到神界向女神學習祭儀以祈求五穀豐收,學習農作的種植、頭目婚禮的儀式等。
流程
● 祭典準備工作:
(1)山上修路。
(2)砍竹子作刺球桿、立剌球架。
(3)作籐球。
● 正祭期間:
(1)招請祖靈。
(2)剌球(以前要獵過首級的人才能上剌球架)
(3)送惡靈(往西邊的田野)。
(4)送善靈(往東邊的田野)。
(5)剌球(最後一場)。
(6)砍斷剌球桿,要一刀兩斷否則視為不祥。
(7)到刺中最後一球的勇士家跳舞。
● 後祭:
(1) 解除五年祭的禁忌(由女巫作祭)。
(2) (2)男子出獵。
(3) (3)交還護身符。
● 六年祭(五年後祭)(Pusau tavuvu):
傳說五年祭回來的神祖,有一部份最好的神靈被留下來,到第六年才送走。因此送靈之前也要有一連串的儀式。天數與五年祭差不多,但沒有刺球的活動。



資料來源
1.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http://tipp.apc.gov.tw/index.jsp
2.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臺灣原住民分布及介紹
http://www.tacp.gov.tw/